财迅通4月9日消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叶县段,曾经依靠12人的巡检团队徒步穿越30公里复杂渠段,通过肉眼观察并手写记录进行日常巡检。然而,这一传统方式已随着无人机的应用而成为历史。如今,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在这里试点运行,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巡检工作迈入了智能化时代。
这项创新由中国能建广东院子公司广东科诺勘测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完成。他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巡检管理系统,结合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对叶县段长约30公里的河渠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智慧巡查。这一“空地协同”的全自动巡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巡检效率。
叶县段渠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包括高填方、深挖方等多种类型,且动态变化显著。以往,巡检人员需每天徒步巡检,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以全面覆盖。黄俊达总工程师回忆道:“过去巡检员需要上下爬坡,一天下来疲惫不堪,且容易遗漏问题,信息传输也存在延迟。”
而现在,无人机巡检管理系统如同一位智能管家,不仅高效规划飞行路径,还通过高清摄像头、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精细化的航拍,并实时回传数据。这种“无人机在天上飞,数据在空中跑,问题清单在纸上现”的模式,让巡检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该系统还能对水质安全、人工沟渠以及沿线电力线路等多方面进行巡查,任何细微的裂缝、滑坡隐患甚至偷挖沙行为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同时,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系统能对海量影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并排序重大隐患,助力巡检人员快速响应处理。
此外,广东院项目团队还不断优化模型,使其适应多变环境,并与巡查维护系统对接,构建了数据管理的中枢。这使得无人机不仅成为“智能巡检专家”,还实现了从问题识别到智能诊断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为工程维护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地震等情况下,无人机更能发挥其空中飞行的优势,快速收集现场资料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应急抢修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持。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无疑为南水北调工程的运维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