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收盘,3D打印概念板块指数报4794.07点,涨幅3.16%,成交203.6亿元,换手4.75%。板块个股中,跌幅最大的前3个股为:ST恒久报2.92元,跌-1.68%。中洲特材报14.50元,跌-1.76%。兴业股份报9.09元,跌-1.84%。涨幅最大的前3个股为:泰尔股份报5.74元,涨9.96%;国泰集团报13.96元,涨8.81%;钢研高纳报16.02元,涨7.66%。
3D打印行业,亦称为增材制造,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利用可粘合材料如金属或塑料,通过逐层打印构造物体的技术。它在工业设计、模具制造、医疗、教育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直接的产品制造,例如医疗保健行业中的设备及定制部件打印。这项技术的商业模式多样化,既能为企业提供原型制造服务,也能满足个人定制需求。从技术层面看,3D打印作为制造工艺,融合了数字建模、机电控制、材料科学等前沿技术,能制造出不同材质的复杂形状产品,如工程塑料、金属材料等,其主要设备适用于各种用途和材料类型,致力于提升原型机的质量和功能。展望未来,随着设备和打印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行业将面临多重发展机遇和挑战。该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灵活性,还推动了个性化产品的发展,同时行业内正制定开放的创新标准以支持技术发展和更广泛应用。然而,要使3D打印技术普及至普通家庭,还需在技术、成本及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3D打印技术,或增材制造,可根据材料类型、成型工艺及应用场景等维度进行分类。从材料看,它涵盖塑料、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及生物材料等多种选择。按成型工艺,则包括粉末床熔融、定向能量沉积、立体光固化等多个技术类型。而基于应用场景,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建筑及汽车等行业。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优缺点,针对特定需求设计。本文以成型工艺为主要分类维度,详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核心特征及应用情况。例如,粉末床熔融(PBF)技术使用激光或电子束逐层熔融粉末材料,虽在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有重要应用,但因成本较高而受限。定向能量沉积(DED)则以其快速打印和修复现有部件的能力著称,但精度稍低。立体光固化(SLA)技术适于制作精细原型和艺术品,打印精度高但材料受限。材料喷射(MJ)技术能模拟多种材质,适用于高精度模型制造,然而设备和材料成本均较高。而材料挤出(ME)技术作为最常见的3D打印技术之一,因设备成本低、操作简单,特别适合教育和初学者使用。随着技术进步,3D打印的应用范围将持续拓宽,对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
3D打印技术,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与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它不仅在汽车、航空航天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展现出革新性影响,还在医疗、消费品等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3D打印技术能够直接从数字模型生成三维物体,显著优化传统生产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在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的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可持续性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新型塑料和金属粉末的开发,尤其在环保和成本方面的改进,对拓宽3D打印技术应用范围和提升效率至关重要。中游环节,设备制造商、研发和采购部门起着桥梁和枢纽作用,市场对技术的持续增长需求激励着中游企业不断创新,以确保原材料和部件供应的稳定性及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优化。下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化推动了行业的持续创新和技术升级,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等关键领域的应用逐年增加,展现了技术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的潜力。为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行业正致力于开发新材料、提升打印技术及优化供应链结构,以实现生产流程的高效、个性化和灵活化。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广泛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制造业中的革新能力,更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升级与发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3D打印行业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