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迅通4月11日消息,2024年,中央经济会议对“零碳园区”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并在次年的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零碳园区”。这一概念迅速成为热议话题,但公众对于零碳园区的具体内涵、实现方式以及技术成熟度仍存在诸多疑问。
所谓“零碳”,并非指园区不产生任何碳排放,而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碳排放的“净零排放”,即在特定时间段内,人为清除或抵消排入大气的温室气体量。零碳园区则是将“碳中和”理念全面融入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运用能源清洁化供应、产业低碳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等先进技术,力求园区内部碳排放总量与吸收量达到自我平衡,从而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和谐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
中国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产值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承担了相当大比例的碳排放。因此,全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产业能源消费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优化园区企业生产能效、培育新生产力的有效举措。此外,零碳园区的建设还有助于国内外绿电绿证与碳市场机制的深度衔接,完善园区及企业的能碳计量、核查、认证体系,进而提升企业在国际绿色贸易中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建广东院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园区主体、能源企业等提供了多层次、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咨询与建设服务。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技术方案,致力于为零碳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碳”规划方面,广东院提供的规划研究可覆盖园区发展的全过程,聚焦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固碳端,融合多领域的先进低碳技术应用,为园区量身定制符合其多阶段发展目标的建设方案与实施路径。例如,广州国际金融城通过构建高效制冷与灵活蓄冷耦合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并依托智慧能碳平台进行统筹管理,成功打造了国内高端商务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标杆。
在“碳”减排方面,广东院以系统性规划、全要素耦合、智慧化管控为核心路径,结合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柔性直流、微电网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它运用绿电自产自销、车网互动等技术,形成了集光伏、储能、快速充电桩等于一体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
在“碳”运营方面,广东院设计建设的零碳园区能碳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了能流、碳流、数据流的“三流合一”,极大提升了园区管理的科学化决策水平、精细化运营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效能。东莞松山湖净零碳社区便是这一平台的成功应用案例。
此外,广东院在“碳”抵消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致力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技术可从工业过程和能源利用的烟气/尾气中分离出CO2并加以综合利用。广东院不仅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还承担了多个省部级重大咨询和科技项目,全面参与了CCUS项目的咨询规划、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乃至EPC总承包建设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院还牵头成立了中英(广东)CCUS中心、碳捕集与利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以推动CCUS技术的创新合作和应用推广。同时,他们还研发了多项领先技术,如“100吨/年CO2电催化制取合成气”示范装置等,并建成了亚洲首个多技术碳捕集测试平台、世界首个等离激元二氧化碳转化利用项目等示范项目。
综上所述,中国能建广东院在零碳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还在“碳”规划、“碳”减排、“碳”运营和“碳”抵消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零碳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