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光伏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隆基绿能(601012.SH)始终是绕不开的标杆企业。从2000年成立到2012年登陆沪市,从“光伏一哥”的巅峰到2024年的业绩承压,这家千亿级企业的战略动向,是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2024年12月,隆基绿能接连抛出子公司吸收合并与重大项目延期的公告,2025年7月又迎来参股公司股权转让对价调整的新进展,这些动作既是应对行业周期的战术收缩,更是战略重构的重要信号。
从子公司整合到BIPV生态布局
2024年12月11日,隆基绿能公告称,公司核心全资子公司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将吸收合并另一全资子公司陕西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合并完成后,陕西乐叶法人资格将被注销,其全部资产、债务、员工及业务由隆基乐叶新成立的分公司承接,2019年可转债募投的“年产5GW单晶电池项目”实施主体也相应调整为隆基乐叶与宁夏光电。
而2025年7月披露的参股公司股权交易调整,是隆基在外部合作中的精细化运作。森特股份公告显示,公司与隆基绿建就隆基光伏工程公司100%股权转让对价达成调整协议,最终价格从2022年约定的6848.90万元调减至5973.14万元,调减金额达762.63万元,并于2025年7月15日前完成返还支付。
据财迅通观察,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价格缩水,更是双方在合作三年后对标的资产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隆基在资本运作中对成本控制的持续追求。
回溯2022年的交易背景,森特股份收购隆基光伏工程公司的核心目的是增强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市场运营和交付能力,解决潜在同业竞争问题。彼时,隆基通过股权转让将光伏工程业务注入参股公司,不但避免了关联交易风险,又借助了森特股份在建筑领域的优势实现业务协同。
在隆基绿能的发展进程中,并购一直隆基绿能实现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的重要手段。
早在2014年11月,隆基便以4609.55万元收购浙江乐叶85%股权,借此进军光伏电池组件环节。当时隆基已凭单晶硅片立足行业,此次收购成为其产业链下游延伸的关键一步,构建起“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模式,以技术与经验融合提升了光伏市场话语权。
2015年,隆基出于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考量,将旗下隆基半导体和隆基晶益剥离给中晶科技,换取部分现金与中晶科技股权。从当时情况看,隆基半导体和隆基晶益在隆基业务体系中属于非核心业务,资产与收入规模占比较小。此次资产剥离优化了隆基的业务结构,使其能够将更多资源与精力投入到光伏核心业务领域。
而对中晶科技而言,收购这两项资产意义重大,其将晶棒生产产能转移至宁夏中晶,西安中晶生产硅片作为产能补充,实现了技术与产能的合理调配,大幅提升了自身盈利能力。2016年中晶科技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647.65%,并在后续几年持续增长,最终成功上市。隆基绿能虽剥离了半导体相关业务,却收获了中晶科技股权增值带来的收益,实现了双赢发展。
2020年,隆基乐叶拟以17.8亿元现金收购宁波江北宜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此次收购旨在布局海外产能,隆基的海外产能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且规模有限,而宁波宜则在越南拥有较大规模的光伏组件产能。隆基收购宁波宜则快速切入越南市场,借当地资源扩产、避贸易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2021年3月,隆基绿能以16.35亿元现金收购森特股份27.25%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光伏企业与建筑公司合作的先河。隆基在BIPV产品研发上虽取得成果,具体来看,2020年7月首款装配式BIPV产品“隆顶”下线,但在建筑屋面安装设计及施工能力上存在短板。隆基与森特股份通过深度合作开创了BIPV市场新格局。森特凭借其在建筑屋顶设计维护领域的专业资质和丰富市场资源,与隆基在光伏组件研发制造方面的技术优势形成强力互补。双方采用“双品牌”运营模式,由隆基专注BIPV产品研发生产,森特主导工程项目实施,已成功落地机场、汽车制造基地等多个标志性项目。这种创新合作模式不仅为隆基培育了新的业绩增长点,加速了BIPV业务的规模化进程,更在行业内率先树立了光伏企业与建筑企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2022年,森特股份以6848.90万元收购隆基绿建持有的隆基光伏工程公司100%股权(后更名为隆基森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完善了隆基与森特在BIPV领域“产品+工程+服务”的全链条布局。2025年7月,双方又对该股权转让对价进行调整,调减762.63万元,双方基于合作效果与市场变化对资产价值的重新评估,有利于后续BIPV项目的高效推进与长期发展。
业绩承压,技术创新成破局关键
战略调整的背后,是隆基绿能近年来罕见的业绩压力。
7月14日晚间,隆基绿能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显著收窄。预计2025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4.00亿元至28.0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2.43亿元净亏损,减亏幅度达24.43亿元至28.4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为32.00亿元至36.0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2.77亿元扣非净亏损,减亏16.77亿元至20.77亿元。公告指出,报告期内隆基绿能组件销量实现增长,但受光伏行业主要产品价格跌破成本线影响,仍未摆脱亏损,呈现“增量不增收”态势。
据观察,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营收利润双下滑”,总营收585.93亿元,同比下降37.7%;归母净利润亏损65.0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6.94亿元暴降155.6%,同比由盈转亏。
多重压力集中爆发,毛利率断崖式下跌。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7.98%,较去年同期的20.26%大幅下降12.28个百分点,不仅远低于自身历史平均水平,也低于光伏行业10%左右的平均毛利率。
拆解来看,产品价格与原材料成本的“剪刀差”是核心原因,2023年至2024年,单晶组件、硅片的下跌,成本降幅跟不上售价跌幅直接侵蚀了利润空间。
出货量的结构性变化也暗藏隐忧。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硅片出货量同比下降4.22%,BC组件作为战略重点,前三季度销量13.77GW,占组件总出货量的26.8%,未达30%的预期目标。此外,受技术成熟度限制,溢价能力弱于预期。
曾连续多年稳居光伏行业市值榜首的隆基绿能,2024年,“光伏一哥”的宝座被阳光电源取代,后者凭借储能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实现市值反超。在核心的组件领域,晶科能源以67.65GW的前三季度出货量超越隆基,头部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业绩承压下,隆基绿能的技术创新从未止步,成为公司抵御周期波动的重要支撑。
2024年5月,公司刷新单结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7月,其研制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34.6%,再次改写全球纪录。
量产技术的迭代同样值得关注。隆基推出的基于HPBC2.0电池技术的集中式Hi-MO9组件与分布式Hi-MOX10组件,最高量产功率达670W,量产效率高达24.8%,在分布式光伏场景中具备度电成本优势。据测算,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使度电成本下降约5%,这在组件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筹码。
在TOPCon技术快速崛起的2023年,隆基初期坚持BC技术路线,导致在TOPCon产能布局上慢于竞争对手。隆基在2023年10月表示坚持“不领先,不扩产”原则,不抢建TOPCon产能,而晶科等竞争对手则带头快速扩充TOPCon产能。数据显示,隆基的TOPCon产能直至2024年下半年才逐步释放。
当公司意识到BC技术在效率上未形成显著优势后,紧急转向投资30GWTOPCon产能。但行业已出现TOPCon产能过剩迹象,新产能面临“投产即亏损”的风险。2024年隆基计提存货跌价损失48.7亿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其在技术路线选择和产能布局上面临的压力。
同业格局,“一哥”易主与行业洗牌加速
隆基的困境是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缩影。
2023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经历了从“量增价减”到“量价齐跌”的剧变,头部企业分化加剧,行业洗牌加速进行。
阳光电源的崛起堪称“错位竞争”的典范。这家以逆变器业务为核心的企业,凭借储能系统的全球领先地位实现弯道超车。2024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营收持续增长,全球市占率位列前三,成为市值反超隆基的核心动力。与隆基深陷组件价格战不同,阳光电源“逆变器+储能”的业务组合毛利率维持在18%以上,有效规避了光伏制造环节的激烈竞争。
晶科能源在组件赛道持续展现强劲实力。凭借全球化产能布局(2024年上半年海外产能占比达20%,出货量占比65%,海外市场销售贡献突出)以及TOPCon技术的先发优势,晶科能源在2024年成绩斐然。其全年组件出货量达92.87GW,同比增长18.28%,超越隆基,荣膺全球组件出货量首位。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晶科成效显著,2024年海外组件销售额占比接近70%。通过深耕欧美等高端市场,晶科组件平均售价在部分区域具备一定优势,在产品毛利率方面,2024年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1.1%,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呈现出较强韧性。
通威股份凭借垂直一体化优势,稳居硅料和电池片双龙头地位。尽管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通威股份组件业务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相关业务毛利率仅1.22%),但硅料环节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部分风险。此外,受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大幅下行影响,2024年通威股份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70.39亿元,与其他头部光伏企业一同面临行业深度调整的压力。
对比之下,隆基的处境更为复杂,多重压力下其行业话语权有所削弱。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隆基仍是行业重要的变量因素。
太瓦时代来临,“反内卷”行动升温
近期,7月25日,山西大同召开的光伏产业半年度会议聚焦行业供需错配困局及破局路径,揭示出上半年行业“装机增长与需求转折并存、制造端亏损与‘反内卷’升温交织”特点。
在装机市场方面,中国光伏产业迎来重要里程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000GW,正式迈入太瓦时代,其中上半年国内新增装机达212.21GW,同比增长107%。
不过,市场需求也出现明显转折,受2月“136号文”(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影响,光伏项目投资逻辑发生改变,投资商态度趋于谨慎。5月因“抢装潮”推动,月度新增装机创下92GW的历史新高,但6月装机量骤降至14GW,标志着市场从爆发式增长转向稳定发展阶段。
对于未来需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将2025年国内新增装机预测上调至270-300GW,全球上调至570-630GW,风光大基地、市场化交易成熟省份以及政策支持的“稳预期”“拓场景”举措(如绿电直连、光伏+储能等)将为需求增长提供支撑。
而制造端的处境更为艰难,自2023年四季度起,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便陷入普遍亏损,
其中,2025年上半年隆基、晶澳等四家头部企业合计亏损至少138亿元。7月初,各环节产品价格已连续下跌超10周,创下历史新低,市场中甚至出现部分企业材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等质量问题。
在此背景下,行业“反内卷”行动持续升温,2024年下半年起相关行动已启动,2025年7月中央明确提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组织14家企业座谈,强调要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宋志平提出“去产量保价、去产能治本”的思路,倡导企业以销定产、实施零库存管理并开展并购重组。
2024年以来已有超40家光伏企业通过退市、破产或重组退出市场。尽管7月多晶硅报价上行带动产业链情绪回暖,股市和期货市场呈现走强态势,但价格回升能否被下游市场接受仍有待观察,行业“内卷”的根本形势尚未改变。
“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共识,在此背景下,隆基推行的子公司吸收合并、项目延期规划以及参股公司股权转让对价调整等一系列策略举措,能否在行业寒冬中助力企业重迎发展曙光,引发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