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卡圈有点“炸”——一汽解放(000800.SZ)刚发的三季报数据实在“超预期”。
10月31日财报一出,第三季度净赚3.52亿,同比飙了5倍多,环比更是夸张的38倍,这波利润增速直接把营收增速(同比77.91%)甩在身后。被好消息吸引过来,接下来又仔细扒了扒数据和近期行业动态,发现这事儿可能不只是“卖得多”那么简单。
先看最直观的反差:三季度营收159.17亿,环比涨15.87%,不算特别惊艳,但利润能做到环比38倍,核心得看“省钱”的本事。财报里藏着两个关键数字:销售费用直接砍了36.26%,管理费用降了17.09%。据说解放搞了个“零基预算”,不是简单砍开支,而是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全链条重新算账。效果也明显,单季毛利率提到7.15%,净利率2.3%,要知道上半年这俩数还在5%和1%左右徘徊,这种“节流”力度在重卡行业里算少见的。
更有意思的是行业数据的佐证。北斗终端销量显示,9月解放成了中重卡市场唯一“双冠王”——传统车卖1.37万辆(份额25.7%),新能源卖0.38万辆(份额17.6%),前三季度传统车份额25.8%、NG车28%,都是行业第一,新能源增速也排第一。以前总觉得重卡行业就看谁价格低、产能大,但解放这波是靠技术硬撑:机箱桥核心总成自主研发,电控、自动驾驶这些“卡脖子”技术也突破了不少,内配率一提上来,成本和质量都有了主动权。
外围还扒到个细节,解放最近在搞“三年质量攻坚”,不是喊口号那种。有物流企业的朋友说,现在解放重卡的故障率比两年前又降了不少,全生命周期成本下来了,用户宁愿多花点钱也认这个牌子。这可能就是利润增速超营收的底层逻辑: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毕竟商用车用户最认“靠谱”二字。
除了眼前的业绩,解放的“后手”也值得留意。今年1-9月出口4万辆,几内亚、沙特这些市场增速超130%,还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印尼等8个国家设子公司,从“卖产品”改成属地化运营。这波操作在重卡行业里算激进的,毕竟海外市场以前多是散单出口,现在直接扎点建站,看来是想复制国内的全链优势。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解放被工信部纳入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器的数字化赋能机构。查了下,它在搞“全球整合运营”的数字化体系,简单说就是把国内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经验搬到海外,用数字化降本。这种“本土经验全球化”的玩法,在商用车领域可能是条新路子。
站在外围看,解放这波三季报更像一个信号:重卡行业可能要从“量的内卷”转向“质的较量”。以前大家都盯着销量数据比来比去,现在利润增速、费用控制、海外布局这些“内功”指标开始冒头。随着后续基建发力、物流回暖,加上新能源重卡的渗透率提升,解放这种手握技术和成本优势的龙头,可能会把差距拉得更大。
当然话说回来,重卡行业周期属性强,三季度的爆发能不能持续,还要看四季度的订单和明年的需求。但至少目前来看,解放这套“节流提质+技术打底+全球扩张”的组合拳,已经和不少还在拼价格的同行拉开了差异化。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许可以多关注这种“换玩法”的龙头,毕竟行业洗牌期,能把成本和技术玩明白的,容错率往往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