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收盘,维生素概念板块指数报1605.53点,跌幅2.47%,成交61.30亿元,换手2.29%。板块个股中,跌幅最大的前3个股为:尔康制药报2.82元,跌-6.31%。华恒生物报31.48元,跌-6.75%。新赣江报29.80元,跌-18.36%。涨幅最大的前3个股为:能特科技报3.00元,涨9.89%;华北制药报6.72元,涨6.84%;梅花生物报9.56元,涨0.31%。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而从食物中获取的一类微量有机化合物,主要应用于饲料、医药及食品生产与加工领域。该行业经历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垄断市场的竞争格局,这些头部企业通常通过联合控量保价的方式来维持较高的行业利润。维生素作为刚性需求产品,应用场景广泛,下游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这有助于维生素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维生素产量将达到46.0万吨,市场规模将达到44.5亿美元。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而从食物中获取的一类微量有机化合物,它们不是构成细胞组织的原料,也不为身体提供能量,而是作为调节物质辅助体内物质新陈代谢。虽然需求量小,但不可或缺。维生素共分为13种,依据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3、E、K3,它们溶于脂肪,被胆汁乳化后被小肠吸收利用。其中,维生素A对视觉、皮肤黏膜及免疫功能至关重要,维生素D助力钙磷吸收和骨骼生长,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E则具有抗氧化性,对维持免疫功能特别重要。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B1、B2、B3、B5、B6、B7、B9)和维生素C,它们溶于水,被小肠吸收后运至身体所需部位,剩余部分随排泄物排出。B族维生素对推动体内代谢、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至关重要,维生素C则是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骨骼和牙龈的健康,并增强免疫力。
中国维生素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是原料供应商,包括化工原料供应企业和农产品供应企业。由于维生素关键中间体技术壁垒较高,多个品种市场供应分散,加上环保压力,导致市场供应紧缺。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维生素生产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竞争格局,产能向少数企业集中,下游市场基本由少数维生素生产头部企业垄断。维生素行业因技术和原料等因素限制,进入壁垒较高。维生素主要应用于饲料、医药及食品等多个生产领域,下游行业的增长必将带动维生素需求的增长。目前,下游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其中饲料行业需求占比最大,达到48%。近年来,随着助农兴农国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维生素行业中上游企业的生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