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原创资讯

波哥大地铁项目:中西文化交流促施工共进

财迅通4月7日消息,2024年12月,波哥大正值雨季,暴雨如注,却带着热带特有的清新。在中国港湾承建的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驻地餐厅,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正温馨上演。餐厅内,咖啡香与饺子香交融,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面。16名中方员工,手握注有拼音的西语纸条,用略带陕西口音的西班牙语相互问候,场面既认真又逗趣。哥伦比亚籍施工员菲利普在一旁忍俊不禁,随后起身细心纠正他们的发音。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规模庞大,涉及46.7公里的正线铺设、14.24公里的车辆段以及57.7公里的第三轨安装。施工线路复杂,穿越多个区域,语言沟通成为了一大挑战。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小练回忆起初到时的“语言危机”,从买平底锅却得到面包的误会,到技术交底时的啼笑皆非,都让他们深刻意识到掌握西班牙语的重要性。

为此,项目经理田百全在搬入驻地后的首次例会上宣布,全体人员必须加强西语学习。于是,西语课堂应运而生,张小练担任“班主任”,项目翻译则成了教师。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涵盖日常交流、外出采买、工程术语等,还巧妙利用谐音记忆法,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中国交建:太湖之星作业船拖航成功,刷新通航纪录

财迅通4月7日消息,2023年10月21日凌晨,当鸟儿还沉浸在梦乡之中,太湖的水面却已泛起层层波澜。随着拖轮的轰鸣,“太湖之星2号”在夜色中缓缓驶向太湖梅梁湖区,与早已等候在此的“太湖浚清1号”和“太湖之星1号”成功会合。这一刻,标志着“太湖之星”系列三艘作业船的拖航任务圆满达成,同时也刷新了沿线内河水域通航船舶的尺寸纪录。

这三艘作业船,是由天航局自主研发,专为太湖生态治理量身打造的清淤“利器”。据天航局太湖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磊介绍,从设计阶段起,团队就充分考虑了太湖水深、施工环境土质以及调遣路线等多重因素。这三艘船既能串联成一体,组成生态清淤智能一体化平台,又能通过模块化设计轻松拆卸,以满足运输和调遣的灵活性需求。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国重器”,调遣过程绝非易事。项目团队结合三艘船的建造位置,精心规划了“长江段-运河段-太湖段”的拖航路线。在前期调查摸排中,他们发现运送水域存在诸多挑战,如过桥净空低、航道曲折蜿蜒、部分航道水深不足等。特别是运河段,有106座桥梁、2道闸、6道架空电缆,其中11座桥和2道架空电缆的净空高度尤为紧张。

中国交建:中式美学融合现代工程,展现独特魅力

财迅通4月7日消息,记者探访发现,中式美学与现代工程竟能碰撞出独特火花。在肯尼亚,蒙内铁路作为百年首条标轨铁路,以“一带一路”为纽带,连接蒙巴萨与内罗毕,剪断了闭塞的过去。港珠澳大桥跨海而立,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如画在浪尖的中国结,展现中式美学。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工程,建设者以纸为笺,执剪如椽,创造出综合建设难度极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广西浦清高速如花朵般绽放于八桂大地,城乡联动更加紧密。京新高速穿越六省区,直达西部,成为最长穿越沙漠的超级公路。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更是精准裁切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海纳百川。而“一航津安1”作为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破浪前行,展现中式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来源:中国交建微信公众号)

中国交建:中交集团新年连中多标,助力高质量发展

财迅通4月7日消息,记者报道,中交集团新年伊始便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近期接连中标多个重要项目。

一航局成功中标河北黄骅港煤炭港区五期工程,该项目总金额约28.9亿元,预计工期912天。工程将新建多个煤炭装船泊位及配套设施,项目投产后,黄骅港将新增煤炭装船吞吐量5000万吨,港口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由二航局牵头的联合体也顺利中标内蒙古葡萄墩工业园区300万吨煤焦化项目,中标金额约11.9亿元,计划工期长达1095天。该项目将新建节能环保焦炉及配套设施,有助于提高当地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内蒙古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中交路建瑞通建工牵头的联合体也成功中标河北黄梁梦、东辛庄、户村镇和北张庄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中标金额为5.5亿元,计划工期730天。该项目将对邯郸市多处道路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航局则中标了广东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系统示范应用工程,中标金额约2.87亿元,计划工期487天。作为我国首个大容量漂浮式风电科研示范工程,该项目将推动漂浮式风电产业链关键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中国交建:中交集团召开深化改革会议,明确改革方向

财迅通4月7日消息,4月7日,中交集团召开了2025年第一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主持。会上,王彤宙强调了高质量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将其作为今年的重大政治任务,并与“十四五”规划收官紧密结合。会议明确了改革方向,提出要聚焦解决过度负债、无关多元等十一类问题,通过精准有效的改革举措,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同时,会议指出要推动公司改革发展取得显著实效,特别是要选择具有基层特色的改革任务进行重点推进,确保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此外,还强调了将国企改革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关注基层员工的切身利益,并建立科学的改革评价机制。

会议还要求高标准打造国企改革的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在科技自立、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要走在前列。对于体制机制类任务,会议强调要形神兼备,注重制度执行和刚性兑现,提高改革的精准性和适应性。集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均出席了会议。

(来源:中国交建微信公众号)

中国交建:祥符荡“水下造绿”成网红,民宿梦即将成真

财迅通4月8日消息,在正月初八的清晨,祥符荡边东汇村的李建国早早打开了自家小院的门。他蹲在青石台阶上,凝视着门前碧波荡漾的湖面,点起了旱烟,烟圈与白雾在晨光中交织飘散。这位在上海建筑工地扛了20年钢筋的汉子,今年决定不再离家。“今年,我要把祖屋改造成网红民宿!”他笑着说,目光从湖边的背包客身上移向院角新到的原木建材。

然而,两年前的祥符荡却并非如今这般美景。那时,3400亩的湖面被蓝藻覆盖,腐烂的腥臭让人避之不及。返乡过年的李建国站在湖边,满心忧虑。如今,湖水清澈,倒映着白墙黛瓦,岸边新柳垂绿,游船划过,泛起层层翡翠般的涟漪。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2022年的“水下造绿”工程。当年3月,中交疏浚承建的祥符荡清水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团队采取水岸同治措施,首先妥善防治了入荡的污染水源。随后,他们着手重建191.2万平方米的水域生态,包括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清水降浊以及水生态监测管理平台的建设。

项目经理江帅至今难忘初次潜入祥符荡时的情景。水底如同沙漠,淤泥与污染物在暗流中翻滚,水草荡然无存。为重建生态,项目团队决定在“水下戈壁”中种出一片能固土净水的“森林”。他们根据水下地形和土质情况,精心选择了适合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

中国交建:茂名港30万吨原油码头全面贯通

财迅通4月8日消息,在广东茂名港,随着晨光初破晓雾,一抹金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也照亮了这座崭新的海上能源港。这里,中交一航局承建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巍然矗立,其超400米长的巨大泊位,预示着未来将迎来无数巨型油轮的停泊,以年吞吐1650万吨的能力,助力茂名港崛起为区域能源枢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上能源通道注入强劲动力。

码头工程的核心难点之一,在于钢联桥的安装。这座钢联桥如同一条精致的丝带,将工作楼平台与8个墩台巧妙串联。然而,海上的复杂环境,特别是风浪与潮汐,给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项目团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确保钢联桥的稳定吊装与精准安装。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多次组织技术研讨,利用先进的可视化电子沙盘系统,对吊装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确计算与模拟。他们发现,风浪对钢联桥的影响尤为显著,稍有不慎,桥身便可能因强风而晃动。为此,团队决定在涨潮前的平静时段进行吊装,同时,技术员郑运恒负责实时监测海况,确保施工窗口的精准把握。

为了进一步提升吊装稳定性,团队采用了600吨级的起重船,并配备了先进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根据海浪起伏自动调整吊钩位置,确保钢梁在吊装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钢联桥的吊装工作得以稳步进行。

中国交建:海南环岛路项目停工护鸟,成就生态佳话

财迅通4月8日消息,4月8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之际,一段关于工程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佳话在海南环岛旅游路项目中悄然上演。中交一公局集团的建设团队,在施工过程中意外迎来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栗喉蜂虎的“入驻”。这种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的鸟类,以其栗红色的喉部、黑色过眼纹、绿色翅膀和背部以及蓝色尾翼著称,每年3、4月都会迁徙至海南筑巢繁衍。

面对这些不期而遇的小生命,建设团队秉持“要把路修进去,不要把破坏带进去”的环保理念,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栗喉蜂虎的生存环境。当发现边坡沙地上出现栗喉蜂虎的巢穴后,项目团队立即向当地森林公安报告,并联合动物保护站对繁殖栖息地进行保护。同时,组织召开专班会,学习保护知识,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强化保护意识。

为了不影响栗喉蜂虎的繁衍,项目团队甚至做出了暂时停工的决定,直到确认蜂虎完成繁衍尽数离开后,才重启施工。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时间,更赢得了生态的和谐。随着项目的推进,建设者们还长远谋划,为栗喉蜂虎规划设计了保护方案,对筑巢边坡进行改造升级,保留并优化了“筑巢区”。

中国交建:中交集团寻求江河湖库治理技术合作伙伴

财迅通4月8日消息,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提升,流域周边土地资源的紧缺状况日益加剧,这对江河湖库的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环保标准。传统的陆地处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因此,江河湖库生态清淤工艺正逐步向“半离岸”或“全离岸”的水上一体化处理方式转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疏浚余水和底泥处理成为了一体化处理工艺的关键环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针对疏浚余水处理,尤其在低温期(进水温度4-10℃),处理效率显著降低,如水温降至4℃时,处理效率可能下降80%左右,且难以稳定达到排放标准。同时,疏浚底泥的处理也存在问题,如资源转化速度慢、产品附加值低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推动江河湖库环境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交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环境治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为攻克疏浚余水低温高效处理与底泥快速发酵高价值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难题,中交集团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旨在寻求具有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的合作伙伴。

中国交建香港业绩推介会召开,股价双涨

财迅通4月8日消息,4月8日,中国交建在香港成功举办了2024年度业绩推介会。公司高层包括董事长王彤宙、独立非执行董事陈永德以及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刘正昶均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吸引了超过40家国际知名投行和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期间公司全面展示了其经营成果和市值管理策略。

在会上,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就多个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涵盖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资产盘活与高质量发展计划、海外业务的拓展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参与等。特别强调了公司在深海深地业务和能源业务领域的布局,以及市值管理的具体举措。

王彤宙董事长指出,2025年是公司“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时期。公司将围绕“高质量发展突破年”这一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市值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认可度。

业绩方面,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到1.8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新兴业务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新签合同额大幅增长46.43%。海外业务也持续稳健增长,保持了在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资企业的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上,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并主导了10项国际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