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泰海通(601211.SH、02611.HK)正式披露重组后首份半年报。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实现营业收入238.72亿元,同比增长77.7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7.37亿元,同比增长213.74%;扣非归母净利润72.79亿元,同比增长59.76%。
值得一提的是,国泰海通以157.37亿元的净利润,超越中信证券同期137.19亿元的净利润,位列上市券商净利润榜首。
重组红利落地 净利增速213%登顶
对经历重大资产重组的企业而言,首份财报是检验整合效果的“试金石”,国泰海通以“爆发式增长”给出了明确答案。
随着重组后业务整合深化,国泰海通与中信证券差距正持续收窄。今年上半年,国泰海通在细分业务领域表现突出,多项核心数据拿下行业第一。
“重组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业务协同效应的释放。”行业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国泰君安在财富管理、期货经纪的优势,与海通证券在投行业务、跨境服务的积累形成互补,‘1+1>2’的效果已在业绩增速中初步显现。”
在盈利质量层面,国泰海通的股东回报能力突出,且呈现“高频次、高比例”特征。上半年,公司拟实施中期分红,每股派现0.15元(含税),合计派现26.27亿元,占本期归母净利润的16.69%、扣非归母净利润的36.09%。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国泰海通年内首次分红。2025年7月,公司刚完成2024年度分红,每股派息0.28元(含税),若叠加2024年中期分红,全年分红比例超48%,位居头部券商前列。此外,2025年4月-7月,公司完成12.11亿元股份回购(占总股本0.383%),年内通过分红与回购累计向股东回馈38.38亿元,占归母净利润24.39%、扣非归母净利润52.72%。
3362亿净资产成行业标杆 “双巨头”格局初现
在券商行业,净利润反映短期盈利,净资产规模是长期发展的“压舱石”,决定了业务扩张、风险抵御能力与行业话语权,国泰海通在此维度的突破,正在重塑行业资本格局。
截至2025年6月末,国泰海通总资产达1.8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1.05万亿元增长72.24%;所有者权益总额3362.41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89.46%。
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实现营业收入238.72亿元,同比增长77.71%;归母净利润157.37亿元,同比增长213.74%。具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7.72亿元,同比增长92.35%;投资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0.47%;机构与交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8.61亿元,同比增长55.54%;投资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78亿元,同比增长44.26%。
国泰海通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重组带来的资本整合效应,以及公司在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负债成本等方面的积极举措。这些措施不仅直接增强了公司的资本实力,更同步提升了其在业务拓展与风险抵御上的核心能力,而雄厚的资本储备,又为其关键业务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净新增融资融券客户2.64万户,同比增长61.0%;融资融券余额达1809.96亿元,市场份额9.78%,较上年末提升0.61个百分点,稳居行业首位。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充足资本的强力支撑。足够的净资产让公司能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两融业务规模,更高效地满足客户的杠杆交易需求,最终实现了业务增长与市场地位的双重提升。
同时,资本实力提升也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较高净资产规模意味着更厚的“安全垫”,可应对自营亏损、信用坏账等潜在风险。2025年6月末,公司股票质押及约定购回业务待购回余额424.4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7%,体现了业务扩张,也反映出审慎的风控态度,而净资产增长为这种“扩张与风控平衡”提供了可能。
五大业务协同增长 财富管理成“最强引擎”
重组后的国泰海通,通过业务资源深度整合实现各板块“协同增长”。从半年报数据看,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机构与交易、投资管理、融资租赁五大业务板块均同比增长,其中财富管理以92.35%增速成“最强引擎”,投行、机构业务在细分领域创多项“行业第一”,构建起“多点开花、全面领先”的业务格局。
2025年上半年,财富管理业务营收97.72亿元,同比增长92.35%,占总营收40.94%,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成绩源于客户基础、线上渠道、产品保有量三大维度的“全面领先”。
客户规模上,截至6月末,境内个人资金账户数38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2%,叠加其他零售客户,合计近4000万户,规模跃居行业首位;线上渠道方面,君弘APP与通财APP(原海通证券旗下)整合后,平均月活跃用户1558万户,较上年增长9.6%,功能互补(如君弘智能投顾与通财跨境服务)提升了客户粘性;产品销售端,金融产品月均保有规模4530亿元,较上年增长13.4%,既体现销售能力,也反映出对居民财富配置需求的有效承接。
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投行业务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0.47%,虽低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增速,但在细分领域表现强劲,境内外业务成绩显著。
债券承销领域,按其债券主承销额为5828.66亿元,市场份额11.09%,排名行业第二。公司债主承销额2579.43亿元,同比增长13.2%,市场份额11.90%,位列第一。
香港市场,公司抓住港股IPO火热机遇实现了“弯道超车”。半年内完成港股再融资项目14个,排名行业第一;港股IPO递表项目39个,排名第三;中资离岸债券承销规模29.31亿美元,位列中资券商首位。
而机构与交易业务作为服务专业投资者的核心板块,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68.61亿元,同比增长55.54%,占总营收28.74%,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管理规模上,旗下基金子公司表现突出:华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富国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分别达8225.06亿元、4976.56亿元、1.79万亿元,均较上年末增长;含券商资管业务,集团资产管理规模达7051.93亿元,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投资质量上,聚焦硬科技领域,上半年完成了投资项目37个,金额22.6亿元,不仅契合国家战略,也为未来收益奠定了基础。
融资租赁业务(主要由海通恒信运营)是多元化收入的重要补充。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21.09亿元,营业利润率42.66%,保持高盈利水平。
风控方面,海通恒信强化战略新兴领域布局,严格控险,生息资产规模稳定;截至6月末,不良资产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10.49%,远高于行业平均,风险抵御能力强劲。
从“物理合并”到“化学协同” 头部集中度再提升
国泰海通的崛起并非偶然,从2025年3月重组完成到半年报亮眼成绩,背后是“资源整合-协同效应-规模扩张”的清晰逻辑,其出现将对券商行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两家大型券商合并,难点不仅在资产、负债划转,更在文化、团队、业务流程融合。国泰海通能半年内实现业绩爆发,关键在于“业务整合、管理整合、子公司整合”三管齐下,完成从“物理合并”到“化学协同”的跨越,尤其是在法人切换与系统统一上取得实质进展。
业务整合方面,完成业务资质与额度承继,统一客户管理标准与展业规范,实现交易资产迁移;上线新官网、官微与客户端,以“国泰海通”统一品牌,消除客户认知壁垒。管理整合上,实施合规风控一体化,更新600余项内部制度,强化财务资债管理;上线新办公系统,提升运营一体化水平。子公司整合方面,率先启动国泰海通资管整合,为后续积累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已推进法人切换与客户迁移,完成方案制定、仿真测试与全网测试,为交易单元切换、客户迁移和系统融合奠定基础。“法人切换是合并的‘最后一公里’,完成后将实现‘一个主体、一套系统、一个品牌’,协同效应会进一步释放。”接近国泰海通的人士表示。
“双巨头”格局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马太效应”,推动集中度提升。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与中信证券净利润合计294.56亿元,净资产合计6471.65亿元,这一趋势将对中小券商形成较大压力。
同时,“双巨头”间竞争也将加剧。目前,国泰海通在净资产、净利润、两融余额等指标上超越中信证券,但营业收入、国际业务布局仍有差距。未来,两家或在财富管理、投行、跨境业务、科技投入等领域全面竞争,而这种竞争将推动全行业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