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可燃冰行业展现潜力,面临挑战,商业化进程加速

2025-03-24 15:35:09
来源
财迅通

24日收盘,可燃冰概念板块指数报1386.03点,涨幅1.34%,成交124.2亿元,换手4.23%。板块个股中,跌幅最大的前3个股为:潜能恒信报20.77元,跌-1.47%。准油股份报5.81元,跌-4.75%。神开股份报10.60元,跌-6.11%。涨幅最大的前3个股为:海默科技报10.42元,涨8.65%;石化机械报8.78元,涨5.91%;中集集团报10.07元,涨5.33%。

可燃冰行业涉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采与应用。天然气水合物在科学上被称作“天然气水合物”,是气体分子与水分子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其甲烷含量普遍高于80%。该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甲烷资源的利用,通过技术开发提取可燃冰中的甲烷,以实现能源供应。关键技术包括热激法与减压法,通过改变可燃冰环境的温度或压力来促使甲烷释放。目前,可燃冰的勘探与开采技术仍在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有效、安全地收集甲烷气体。长期来看,可燃冰被认为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也在加速推进可燃冰的勘查开采产业化过程,预计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开发,这标志着可燃冰资源未来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中清洁能源的新选项。

可燃冰行业的分类主要基于开采技术、能源转化应用以及环境与碳循环影响三个维度。其中,开采技术是行业分类的最适合维度,因其对产量及安全性有直接且关键的影响。开采技术包括传统的减压开采法和新兴的CO2替换法、热刺激法、化学激发法以及生物降解法等多种方法。减压开采法通过减少环境压力使气水合物解体释放甲烷,是目前主要的开采技术;热刺激法则是通过传导热量导致气水合物解体,提高甲烷提取率;CO2替换法将CO2注入气水合物中替代甲烷分子,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学激发法利用特定化学物质促进气水合物解体,可以精确控制但可能面临环境风险;生物降解法则通过微生物活动分解气水合物,环境友好但实际应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开采技术的选择对可燃冰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着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投入的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环境意识增强,亟需寻找经济高效且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技术手段。

可燃冰,被誉为下一代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清洁燃烧特性而备受全球能源领域的关注。可燃冰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开采技术与环境管控、中游的产业链整合与环境可持续性,以及下游的应用潜力和市场机遇。在上游环节,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海洋架构工程的支撑及环保设施的完善是核心,地层流体抽取法等技术的突破提升了开采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但仍面临成本效率与环保风险的挑战。中游环节则注重技术进步、产业链整合的效率提升和环境可持续性,“蓝鲸一号”钻探平台的成功运用为产业链整合提供了范例,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下游环节,尽管中国在可燃冰开采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技术和经济挑战,不过环保政策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动力。综上所述,可燃冰行业展现出巨大潜力,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上游技术创新、中游产业链优化及下游应用领域的持续探索,可燃冰有望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能源,而未来几年对该行业的研究和政策支持将是推动其商业化进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