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集集团:在科学管理的坐标轴上攀登制造“珠峰”

2025-08-26 10:27:37
来源
泡财经

1980年,中集集团(000039.SZ)在蛇口诞生,从最困难时期人数不到60人濒临破产的小厂,一路成长为全球化制造业巨头,凭集装箱等30多项明星产品挺进了全球制造业的巅峰赛场。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中集集团位列第154位,较2024年排名跃升25位。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的日子,与经济特区同岁的中集集团如何凭45年风雨兼程,成为深圳特区“敢闯敢试”的精神缩影?中集集团董秘吴三强告诉记者,中集集团是在科学化、国际化管理的坐标轴上突破一个个海外垄断的领域,练就强大的全球工业装备制造整合能力。

科学管理:奠定中集创新“坐标轴”

中集集团的成长史,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主动进化的科学管理实践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引进外资的合资企业之一,中集集团从诞生之初便携带着国际化的基因。它由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组建,引进丹麦技术专业生产2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外资股东的参与和外方主导的早期经营管理,在蛇口这片试验田中埋下了国际化、市场化运作的种子。

然而,开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全球航运业低迷冲击,中集集团投产后陷入了连续亏损的境地。到了1986年,企业已走到濒临倒闭的边缘。那一年,董事会作出艰难抉择:暂停集装箱生产,转向钢结构加工业务以求生存。丹麦宝隆洋行在这一年退出经营管理,转由招商局负责,公司只留下了不到60人,没有业务就一家一家敲客户的门,什么活都接,拼命加班和时间赛跑,终于保住了公司的“火种”。这段几近倒闭的艰难岁月,没有击垮中集集团,反而成为其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第一课”。

1987年7月1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简称“中远”)正式入股中集集团,企业重组为三方合资。由此,中远与招商局各持45%股份,丹麦宝隆保留10%,中集集团也从两方合资迈入三方协同运营的新阶段。

中远的加入,为中集集团注入了宝贵的市场与航运资源,更在行业回暖之际,助推中集集团重新回归集装箱制造的主航道。更为重要的是,这次重组构建了中集集团独特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为中集集团后续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督、灵活管理与合理分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根基。它不仅是一次股权结构的革新,更是一套让企业行稳致远的制度保障,成为中集集团从生存走向卓越的关键转折。

中集集团董秘吴三强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中集集团一直实践着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重要决策都需要寻求董事会的批准和同意。国际上其实也都是这种模式,这不仅让中集集团有了国际化基因,也让公司决策更加合理、运作更加科学规范,在公司后来坚持主业锚定主航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的治理结构,让中集集团运作始终标准化、规范化,不仅让其上市之路更加顺畅,也为其海外并购奠定良好基础。吴三强表示,目前中集集团的出海已经处于“全球产业链协同”阶段,在约20个国家布局了30多个实体企业,海外营收占比约50%,形成“西方不亮东方亮,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抗周期能力。

技术攻坚:底层突破攀登工业“珠峰”

科学的管理机制,让中集集团聚焦机械制造主战场,并以技术攻坚登上产业高峰。吴三强表示,中集集团在45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大底层核心能力,包括对机械产品钢结构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对深冷和高压容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深海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以及对智能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等,以这些能力为基础,中集集团拓展形成了超过30项明星产品。

以压力容器为例,中集集团在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在深冷压力容器和高压压力容器方面攻克诸多难题,实现了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深冷压力容器是用于存储LNG、液氧、液氮、液氢等介质的容器,因储存介质的极低温特性,此类容器需高真空多层绝热保温,使用传统材料容易引发脆裂,并且深冷压力容器对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必须保证焊缝100%射线探伤合格。

为此,中集集团在材料方面研发了9Ni钢(9镍钢)、高锰钢等低温合金材料技术,在工艺方面开发了深冷焊接、纤维缠绕等极限制造工艺,在装备上探索数字射线检测与AI融合技术,提高焊缝检测效率和精准度。最终,中集集团研发出国内首台液氦(-269℃)罐箱,登顶深冷低温装备的“珠峰”。

在海洋工程领域,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的FPSO上部工艺模块项目实现了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自主完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取得了13项自主知识产权,让公司成功获得国际知名石油公司FPSO EPC项目总包资质,油气类(包含FPS0/FLNG)的订单从此前的不到5亿美元,突破至2024年新签超30亿美元,打破了日韩企业在FPSO/FLNG相关项目的长期垄断格局。

吴三强表示,FPSO的建造面临着较高的行业壁垒,是海洋工程装备中最为复杂、造价高昂且附加值极高的产品,代表深海油气勘探领域的技术顶端。其建造集成了超大型船体、复杂工艺模块、深水系泊系统等尖端技术,还需要应对海风、海浪、暗流以及恶劣环境,并满足25年长周期作业的要求等,对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而中集来福士不仅自主完成了模块的基础设计工作及模块内各系统的管路、电仪、阀门等设备系统设计,研发了模块自动化控制逻辑原理和系统软件。同时,公司还完成了各个节点的大量数据分析,通过了船级社严格的考核,同时实现了模块减重700吨,设计成本节省近千万元。

吴三强表示,在国产化方面,中集来福士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通过自主设计优化转型,全方位论证国产化的可行性,取得业主的认同,最终在钢材、有色金属管路、压力容器、阀门及附件等材料方面实现95%及以上国产化率,节省了采购成本。

吴三强认为,创新是制造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动能,是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溢价”的关键。目前,中集集团构建了“统一规划、分布研发、分布制造”的开放创新体系,形成了中集集团特色的“小兵团作战,大平台支撑”创新体系和平台,持续打造冠军产品。在海外,中集集团已搭建遍布全球的互动研发体系,在北美、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个海外研发中心或研究院,聘任了300多名外籍专家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并与国内研发中心互动研发,促进技术升级。

从中集集团的身上可以看到,科学管理不仅是决策上的优化与流程上的规范,更激活了公司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的战略视野。中集集团源于蛇口,却奔向全球;它起于钢铁,却超越钢铁。在深圳特区45年发展的澎湃浪潮中,中集集团用底层的科学管理与持续的创新突破,诠释了“中国制造”的高度与韧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