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汽车行业三分天下:民营车企领跑,新势力求变,国有车企抱团突围

2025-06-13 14:44:44
来源
财迅通

今年5月下旬,比亚迪宣布多款车型降价,其他车企品牌,如零跑、吉利、奇瑞等也纷纷跟进,疑似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拉开序幕。不过,近期“反内卷”呼声高涨。6月6日至7日,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召开,汽车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共同聚焦“内卷”问题,呼吁停止价格战。降价虽然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行业整体利润却持续下滑,目前已降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此外,价格战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损、安全隐患增加,并冲击产业链。

行业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才是破局关键,企业应致力于提升产品竞争力,而非依赖低价竞争。同时,提升出海水平,以友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低价倾销,注重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台,2024年再创新高,增长主要来自出口拉动。2025年政策有望提振内需,今年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免征的最后一年(2026年减半征收购置税),加上以旧换新等政策,利好下半年新能源车消费。

但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价格战亦是其中一项缩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技术变革浪潮中,中国汽车行业隐隐形成三大阵营格局:民营车企凭借盈利韧性和规模效应,在高端化、出海与智能化普及上高歌猛进;新势力在亏损收窄的同时,亟需通过新产品周期证明可持续的造血能力与成长空间;国有车企则痛定思痛,深度捆绑华为等技术巨头,以期在艰难的转型中杀出血路。

一、民营车企:盈利韧性凸显,引领“智能平权”浪潮

民营车企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与盈利提升能力,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具体来看:

1 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赛力斯(601127.SH)凭借问界系列热销,2024年单车收入高达28万元,毛利率26.2%,领跑行业并实现扭亏为盈。长城汽车(601633.SH)依靠坦克、皮卡等硬派车型,单车收入提升至16.38万元。

2 海外市场贡献巨大。比亚迪(002594.SZ)、长城汽车、吉利汽车(00175.HK)2024年海外销量均超40万台。长城海外销量占比高达36.7%,其俄罗斯工厂净利润率达7%,超过集团整体水平。比亚迪海外汽车业务(含电池)毛利率达30.5%,高于国内业务。

3 新能源规模效应显现。比亚迪依托垂直整合产业链和庞大销量,维持高单车盈利。吉利通过业务聚焦(整合吉利汽车集团与极氪科技集团)推动新能源规模化,盈利能力回暖。

图片1

4 推动“辅助驾驶平权”。2025年,以比亚迪、吉利为首的民营车企成为普及智能驾驶的主力。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全系标配,其高速领航功能(天神之眼C)已覆盖20万元以下市场。吉利“千里浩瀚”系统分5层级标配高速NOA,覆盖全系车型。长城规划三大智驾平台,覆盖10万至30万级车型。此举将极大加速经济型车高速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

二、新势力车企:亏损收窄但造血迫切,押注新产品周期

造车新势力整体边际改善,但生存压力与转型需求并存。

1 盈利分化与改善。理想汽车(02015.HK)盈利依然稳健,其2024年汽车毛利率19.8%,但受竞争加剧影响略有承压。小鹏(09868.HK)、零跑(09863.HK)的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但两家新势力车企在2024年毛利率相比2023年有较大幅度改善。作为2024年新入局的车企,小米(01810.HK)凭借SU7的热销,其毛利率达到18.5%,亏损快速收窄。

图片2

2 融资环境巨变,造血能力成关键。2025年,头部车企比亚迪、小米均融资超过400亿港币,为接下来的市场竞争储备了充足的弹药。但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目前融资环境相比其刚上市时已出现较大变化。新势力估值(PS)已远低于上市初期,与特斯拉差距拉大。依赖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尽快实现自我造血(正向经营现金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诉求。

3 新一轮产品周期定成败。2025年新势力车企进入新一轮产品周期,理想汽车推进纯电车型,小鹏汽车推出增程版车型,零跑基于新架构推出新车型,以验证成长性和拓展市场空间。目前小米积累了大量未交付订单,小米汽车APP显示,目前小米SU7的交付周期超过40周;产能爬坡与YU7上市是交付量关键,2025年有望实现汽车业务扭亏。

三、国有车企:盈利承压谋转型,深度绑定华为求破局

国有车企普遍面临盈利下滑的困境,正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推动转型。

1 盈利压力显著。大部分国有车企在2024年业绩有一定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如广汽集团(601238.SH)、上汽几天(600104.SH)2024年扣非后出现亏损,长安汽车(000625.SZ)2024年扣非净利润也下滑31.6%。主要因为在于:

图片3

1)合资车企贡献下滑。广汽本田、上汽通用等合资企业陷入亏损,贡献的投资收益大幅下滑甚至为负。广汽集团、上汽集团2024年业绩均受到其合资盈利下滑的影响。

2)新能源业务未达规模效应。例如,长安汽车旗下深蓝、阿维塔合计亏损超55亿元;国有车企的四个高端品牌(阿维塔、岚图、智己、昊铂)2024年合计销量仅23.3万台,规模不足。

3)传统燃油车盈利下滑:市场萎缩与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空间收窄。

2 集体拥抱华为谋转型。面对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压力,国有车企深化与华为合作。目前除赛力斯为民营车企外,与华为合作较为紧密的车企多为国有车企,如长安、东风、广汽、上汽、北汽、江淮、奇瑞等。

-长安(阿维塔):合作模式从HI升级为HI Plus,共同开发下一代7款车型。

-广汽:投资15亿成立“华望汽车”,与华为合作打造30万级高端新品牌(华为主导产品定义)。

-上汽:加入鸿蒙智行,推出全新品牌“享界”(华为智选车模式),首期投入60亿元。

-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均已加入鸿蒙智行生态,覆盖不同价位市场。

本文核心观点来自平安证券《从财报看三类车企有何新变化趋势》。风险提示:本文的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投资者需关注汽车行业面临的如下风险: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新车销量不及预期、出海受阻(贸易壁垒、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波动、智能驾驶监管趋严带来的合规成本,以及2025年刺激政策可能透支后续需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