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车企库存危机:十年膨胀2.6倍,价格战下的产能困局如何破解?

2025-07-07 17:32:26
来源
财迅通

2025年一季度,车企库存压力急剧膨胀。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剔除未披露一季报的零跑汽车后,18家主要上市车企存货规模飙升至4049.5亿元,较2024年末猛增634.7亿元。回溯过去十年,可比上市车企存货从2015年的864.5亿元膨胀至2024年的3144.7亿元,增幅达2.6倍。

库存激增,车市压力山大

据财迅通观察,高库存并非个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从结构看,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稳居存货规模前三甲,分别以1543.7亿元、739.1亿元、326.1亿元占据行业“库存第一梯队”,三者合计占比超60%。比亚迪一家存货规模即接近行业总额的38%,龙头企业在产能扩张与市场消化间的平衡问题显现。腰部企业中,吉利汽车、北京汽车、长安汽车等存货均突破百亿元。2025年一季度634.7亿元的环比增量,更是反映了行业库存管控的失灵,库存增速非但没有随市场调整而放缓,反而呈加速趋势。

将时间轴拉长,库存膨胀分为两个阶段。2015-2020年是萌芽期,新能源产业初兴,传统车企加速扩产,新势力批量入场,行业库存随产能扩张稳步增长。2021-2025年进入了加速期,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仍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主要为新能源车产能。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打起价格战,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58.7万辆,销量为949.5万辆,而公安部统计的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仅743万辆,剔除当年出口的120.3万辆后,存在较大库存缺口。

同时,车企陷入“跑马圈地”式扩产,这期间价格战的引爆,更因“以价换量”的预期偏差,导致生产计划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库存增速进一步失控。截至2025年1月,新能源车的库存数量为67万辆,从整个行业来看,库存方面的总体压力不小。

高库存原因几何?

过去五年,新能源车企加速扩产,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及全球众多企业规划产能较乐观,但需求增速不及产能扩张。

2024年,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2.2%,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75.0%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不同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也有明显差异,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保持较高水平,而部分新势力因销量不佳导致利用率偏低,像北京现代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不足四成。

此外,传统车企转型挑战大,上汽2024年批发销量401.3万辆,同比降20.07%,毛利率同比下降至9.38%,终端销量中约70万辆为消化库存,合资品牌转型滞后,上汽通用销量锐减56.54%。

汽车行业还经历了多轮价格战。2023年年初特斯拉打响降价“第一枪”,随后众多车企跟进。2024年价格战愈演愈烈,从年初持续到年末,涉及新能源汽车到传统燃油车各个细分市场。

价格战导致终端售价下降。2023年燃油车终端单车均价下滑3.2万,优惠比例接近20%,新能源汽车终端单车均价也有所下滑,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降价幅度达到15%。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车市价格竞争激烈,主流家用车优惠幅度较大,豪华车部分车型降价力度也较高。如东风本田艾力绅综合直降10万元,宝马i3优惠后实际价格低至17万多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幅度达到8.3%。同时,奔驰2024款EQB260的起售价从35.2万元降至17.6万元、2024款C200L起售价从33.32万元降至20.11万元;奥迪部分车型跌破20万元,部分进口车型的优惠力度甚至达到了20万元、30万元。

汽车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而维持高产量,然而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库存商品的实际价值被高估,形成了“生产—降价—库存贬值—再生产”的不良循环。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5年1月汽车经销商的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40;到了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9%,这一数值处于荣枯线之上,库存压力仍在持续。

如何破局?

车企可以通过构建柔性生产体系,借助模块化平台。具体来看,如大众MEB、吉利SEA,将车型切换周期缩至3个月以内,支持小批量定制生产。同时,建立订单驱动机制,参考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依托用户数据分析构建的“订单造车”模式,提升了库存周转效率。

产能优化势在必行。吉利提出不再新建工厂,转而通过收购雷诺巴西工厂等方式盘活全球过剩产能。车企需淘汰落后产能,如日产关闭常州工厂、本田缩减在华产能。还可推进集团内部协同,像广汽集团整合传祺、埃安研发体系,降低重复建设成本。并且积极利用海外产能,例如奇瑞收购西班牙巴塞罗那日产工厂,切入欧洲市场。

此外,做好库存管理,离不开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像赛力斯与宁德时代合作采用的“厂中厂”模式,就起到了提升产能、降低成本的良好效果。车企有必要搭建多级库存协同体系,4S店要依照“先进先出”准则,对库存超期的车辆及时推出促销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政策与渠道的协同联动,能够让加速库存消化的渠道变得更为宽广。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