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迅通2月7日消息,近日,慈星股份(300307.SZ)发布公告,公司决定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对本次交易的最终交易条件未能达成一致”。公司股票于2025年2月6日开市起复牌,复牌当日股价大跌13.16%。
并购计划折戟沉沙 累计盈利仅1.15亿
2025年1月15日,慈星股份宣布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敏声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然而,仅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场并购计划便戛然而止。
其实,这场并购的失败早有预兆。在停牌前,慈星股份股价已出现异常波动,1月13日20cm涨停,14日涨幅也达15.29%,存在重大内幕消息泄露的嫌疑。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等在停牌前大幅增持,并购的“戏码”持续神秘。
自2012年上市以来,慈星股份的并购之路堪称“疯狂”,近十年以来,慈星股份曾频频收购,但结果并未达到预期。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1亿元。而根据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85亿元至3.30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仅在亿元左右,远不及上市之前。
2016年,慈星股份分别斥资6亿元、4亿元收购优投科技、多义乐各100%股权,切入移动互联网领域。
截至2016年3月底,优投科技、多义乐的净资产分别为1295.71万元、1183.13万元,溢价率分别高达45.31倍、32.81倍,整体溢价率接近40倍。
然而,据财迅通观察,这场高溢价收购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2018年,优投科技和多义乐勉强完成业绩承诺,分别实现净利润8673.32万元和5863.94万元。2019年全年,优投科技实现净利润4056.45万元,不到2018年承诺净利润的一半;多义乐仅实现净利润807.74万元,仅为2018年承诺净利润的一个“零头”。
由于业绩未达预期,慈星股份在2019年对优投科技和多义乐的商誉进行了大额减值计提,减值金额高达6.26亿元。这直接导致慈星股份2019年全年亏损8.74亿元。
大股东“花式”套现27亿 公司盈利能力远不及上市前
在慈星股份经营业绩不佳的同时,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却通过减持、协议转让、发行交换债、获得分红等方式,累计变现约27亿元。
公司实际控制人孙平范通过其控制的实体,自2015年以来频频减持。2015年5月,裕人智慧科技通过二级市场高位减持套现4.72亿元;2019年,裕人企业相继减持套现1.47亿元;2015年、2017年,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套现1.89亿元;2017年,发行可交换债券套现7.64亿元;2020年、2021年,通过协议转让套现6.81亿元。此外,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分红合计分得约4.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慈星股份目前的盈利能力远不及上市之前。2010年、2011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达到5.18亿元、8.54亿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净利润仅为1.29亿元。
慈星股份这样的困境,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受到打击。慈星股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并购战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盈利能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公司也需要加强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监管,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