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迅通讯,2月18日方大新材发布公告,公司于2月14日接受华源证券等机构调研,董事会秘书 张伟等回答了调研机构提出的问题。
方大新材表示,在2024年的线上网络会议中,公司董事会秘书张伟介绍了公司情况并回答了投资者问题。2024年为公司不干胶材料的推广元年,营业收入达5.1亿元,同比增长43.66%。公司能自主进行面材表面处理、胶粘剂制备,实现了核心关键材料的独立研发、生产。不干胶材料下游主要为印刷厂和标签模切厂,成品标签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标签需求,快递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增长对公司有积极影响。2025年,公司计划继续扩大产能,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并大力招聘业务人员。国际市场将深入开拓不干胶材料销售渠道,国内市场则将继续大力度推广不干胶材料,提高市场占有率,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助力公司成为行业领先者。
截至发稿,方大新材总市值为18.17亿元,市盈率TTM为40.56,每股净资产为3.51元。
投资者活动主要内容详情如下:
本次交流活动,以线上网络会议方式展开,董事会秘书张伟对公司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就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主要问题及回复情况如下:
问题1:公司2024年的整体销售情况如何?
回答:2024年为公司不干胶材料的“推广元年”,公司销售团队严格执行公司既定销售策略,以方大二期项目首批3条自动化生产线投产运行为契机,充分释放不干胶材料的产能,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户,不干胶材料收入实现翻倍增长,从而带动了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保持大幅增长,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营业收入达5.1亿元,超过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66%。
问题2:目前不干胶产业链上游情况如何?
回答:不干胶材料是以纸、薄膜或其他特殊材料为面材,背面涂有胶粘剂,以涂硅保护纸为底纸的功能性复合材料,是特种纸制品。
不干胶材料行业的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面材、面材处理、胶粘剂、底纸等原材料。
面材主要为铜版纸、热敏纸、合成纸、热转印纸等纸类及珠光膜、PE膜、PP膜等薄膜类。
面材处理是对面材的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使得面材在印刷标签标识时色彩清晰度、饱和度等性能更强,表现的画质更完美。
胶粘剂主要为热熔胶、水胶、油胶、UV胶等。
底纸主要为格拉辛纸、CCK纸、PET膜等。
目前公司经过深入研发,成为不干胶材料行业内少数能自主进行面材表面处理、胶粘剂制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面材表面功能性涂层涂料、胶粘剂等核心关键材料的独立研发、生产。
问题3:目前不干胶产业链下游情况如何?
回答:不干胶材料行业的下游环节为材料分切,将不干胶材料根据印刷的需求分切为不同宽度的材料,销售给其下游印刷厂、标签模切厂进行深加工为成品标签。成品标签广泛应用于物流、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行业,发挥着物品信息标示、商品促销宣传、产品防伪等作用。
目前公司具备一定应用于物流行业的可变信息标签的模切产能,客户涵盖了顺丰、京东等国内知名快递物流企业。
问题4:快递物流行业对公司影响情况如何?
回答:受直播带货以及“快递进村,特产进城”等因素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由实体店转向线上,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物流标签需求。
根据Pitney Bowes发布的“包裹运输指数”(Parcel Shipping Index),欧美主要国家快递物流包裹量从2014年的430亿件增长至2023年的1686亿件,增长了约4倍,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750.8亿件,同比增长21.5%,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快递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增长对公司业务有一定积极影响。
问题5:2025年公司的整体策略情况如何?
回答:2025年,公司在方大二期项目预留机位上,再逐步安装3条自动化涂胶复合生产线,继续扩大产能。同时,安装2条自动化面材膜处理生产线,向产业链上游继续延伸,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大力招聘业务人员,以优厚的待遇吸引行业优秀人才。
国际市场,在稳固可变信息标签、制袋系列产品销售额基础上,深入开拓不干胶材料的销售渠道,并保持相对于国内较高的毛利率,为公司创造利润。国内市场,将借助公司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研发优势、产能优势,继续大力度推广不干胶材料,继续采用低毛利市场竞争策略,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淘汰行业落后产能、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为战略目标,合理利用股权激励、再融资、并购等资本市场工具,助力公司跻身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地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华源证券(证券公司)、上海汇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共青城汇美盈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海南贝盈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天津万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公司)、上海冰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杭州汇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公司)、兴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同泰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长江证券(证券公司)、国投证券(证券公司)、爱建证券(证券公司)、联储证券(证券公司)、开源证券(证券公司)、上海滦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公司)
据统计,近三个月内共有1批机构对方大新材调研,合计调研的机构家数为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