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聚光科技:公司解释业绩差异,积极应对出口管制,结合AI技术提升竞争力

2025-02-24 17:05:07
来源
财迅通

财迅通讯,2月24日聚光科技发布公告,公司于2月22日接受磐耀资管等机构调研,创始人 姚纳新,总经理 韩双来,董事会秘书 田昆仑等回答了调研机构提出的问题。

聚光科技表示,从公司发布的24年度业绩预告中,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预测值存在差异,主要因利润表包含非付现成本费用。对于美国商务部的新仪器出口管制,公司表示国内正积极应对,国产仪器市场友好,公司也将抓住机遇扩展市场。在AI技术影响下,公司将结合AI与国产硬件,推出有特色的仪器,并应用于在线监测、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等领域,提高效率和使用便利性。目前政府端和企业端客户占比相当,但企业端需求增速预计更快。公司对不同领域成长性进行展望,将加强传统业务,快速发展科学仪器等明星业务,并开拓新市场。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主业,提高人员效率,并规划费用管控及经营策略。国家政策推动的设备更新对公司利好,但合同收入难以量化。地方化债进展对公司PPP项目和应收账款有帮助,若成功将正向影响财务报表。公司目前没有上市公司层面的激励计划,但在子公司有员工持股平台。对于数据资产,公司提出可视化战略,高度重视并规划分年度落实,同时结合AI进行研发应用,以提升智能运维能力和客户赋能。

截至发稿,聚光科技总市值为85.75亿元,市盈率TTM为-298.04,每股净资产为6.74元。


投资者活动主要内容详情如下:

1、从公司发布的24年度业绩预告中看到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的预测值有较大的差距,是为什么?

答: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口径不同,利润表会包含很多非付现的成本费用,比如各种折旧、减值计提、商誉的减值、PPP减值等非货币性的支出的影响,所以会有一些差异。

2、1月份美国商务部发起两款新的仪器的出口管制对国产仪器以及公司方面有什么影响?

答:1月份美国出台的政策,高分辨蛋白质谱和流式细胞仪这两款仪器,目前具体管制内容的执行情况还是在等待确认的过程。国内方面,从国家层面到产业界的国内客户,大家都高度重视,积极的应对。国家层面上对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的扶持政策肯定会进一步加强;国内有实力的厂商也开始寻找替代方案的沟通以及计划。从大环境而言,国内整个市场面向国产仪器是很友好的,整个国内的推进速度比较快。对公司而言,聚光同时拥有这两款仪器及技术平台,也在积极与国内高端的科研客户对接洽谈,这对于公司这两款产品继续扩展市场非常有好处,我们也会积极抓住相关的机遇。

3、现在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仪器行业有哪些影响,我们会围绕AI进行怎样的部署?

答:公司本身很多仪器产品是做大数据分析的,结合AI本身就有很多的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国产的硬件,出台一些专用性的、有特色、有分析效率的仪器,使国产仪器更具竞争优势。随着国内AI环境的发展,公司也将结合AI在仪器方面有更多的应用,针对公司传统的环境、工业板块的在线监测仪器,运营维护和质控等工作量庞大,客户对效率的要求更高,结合AI会使仪器更加智能、运营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科学仪器、医疗器械板块,可以在数据处理分析、自动质控等方面结合,提高效率;精密仪器因为专业度高,技术性强,客户使用的要求较高,客户端可以结合AI技术,使客户使用更加方便。

4、目前公司政府端客户和企业端客户的占比情况如何?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答:从公司传统在线监测仪器的板块上看,比如环境监测领域政府端客户和企业端客户的占比差不多,近几年政府端客户的投入相对比较稳定,增速也比较稳定。随着国家管理要求的提高,企业端客户的需求增速会更快一点,同时,公司在一些新工业、新兴行业的布局,比如半导体、材料、医药等也是企业端客户较多。另外,目前高校研究所以及政府研究机构,对科学仪器的采购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也会对企业端客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5、能否结合公司不同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不同领域的成长性进行展望?

答:主要分三个层次:传统业务上提升,把精品加强,规模提高,这块业务增速相对会较低,但基数大,比较稳定,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大;明星业务主要是科学仪器等,营收和利润都是快速增长的;培育业务,先把整个市场局面打开,营收快速增长,未来也会带动利润的体现。

6、公司未来在费用管控及经营策略上有何规划?

答:通过近几年不断的梳理,过去两年公司实施“聚焦战略”、“精品战略”、“可视化的战略”,把相对而言不符合这个战略的业务进行了相应的收缩调整,符合这个战略进行了加强,使投入更加精准、效率更高,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公司综合竞争实力。

7、公司对25年一季度以及整个年度有什么展望?

答:公司的业务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在营收端表现是逐渐增加,一季度最小,四季度最大,在费用方面因为公司业务属于人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费用支出主要是人力成本,四个季度相对比较平均,所以从历史上看,一季度相对于全年来看占比较低。从整体业务上,公司会继续聚焦主业,提高人员效率。

8、在国家政策推动的设备更新方面对公司有哪些影响?会带来多少合同收入?

答:设备更新方面,国家提出“两重两新”,“两新”当中有一“新”就是设备更新,我们认为2025年国家支持力度上会更加积极,细分政策也在不断推进落地,对国产化的要求更加明确、进口认证上把关更加严格。碳监测,纳入到国家“两重”中,也在逐步推进,总体在政策上对公司都是利好的。从合同收入上看很难量化统计,比如设备更新上,其实这是一个资金来源的问题,比较难以区分,整体上对设备的市场容量起到扩增作用。

9、目前地方化债进展如何,如果顺利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答:随着地方化债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对公司PPP项目和应收账款方面都会有所帮助,公司也会积极的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政府保持沟通。如果PPP项目化债成功的话,理论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会降低很多,改善会很大,并且财务费用会下降很多,以及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是否会冲回等,都是对公司财务报表的正向影响,这些都要看具体的落地实施情况。

10、公司未来有无相关的激励?

答:在上市公司层面目前没有相关的激励计划,如果有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告。

在子公司的业务平台方面公司为了加强员工积极性和稳定性有设员工持股平台,通过这种利润分享机制让员工和公司一起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1、长期来看公司对于数据资产的理念和规划具体有什么样的想法?

答:围绕数据资产方面,公司也提出了可视化战略,公司高度重视这个工作,我们通过外部的咨询以及内部的建设,不断向标杆单位学习和看齐,公司也成立了可视化从上到下的组织,按照规划分年度去落实,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这方面比较优势的人才,做可视化的资产的管理和应用。

围绕数据方面,我们结合AI目前也在做相关的研发应用,一方面对于我们智能运维的能力,仪器的智能化本身有提升;一方面对客户赋能,让客户更好的利用其数据,这本身是产品化的工作,也是对外的数据资产的规划。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磐耀资管(其它)、平安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世纪证券(证券公司)、理臻投资(投资公司)、财通资管(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财富保险资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睿亿投资(投资公司)、金元顺安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上海域秀资管(资产管理公司)、敦颐资管(其它)、金鹰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煜德投资管理、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易知投资(投资公司)、招商信诺(寿险公司)、红土创新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鹏扬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盘京投资(投资公司)、前海开源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景顺长城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弘磐投资(投资公司)、长江证券(证券公司)、宸展光电(其它)、星石投资(投资公司)、宝盈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华西证券(证券公司)、国融证券(证券公司)、东方阿尔法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大家资管(其它)、南京璟恒投资(投资公司)、泰达宏利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安华农业保险(财险公司)、中银国际证券(证券公司)、信达奥亚投资、淳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彤源投资(投资公司)、中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惠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保银投资(投资公司)、红杉资本(产业基金)、喜世润投资(投资公司)、明源投资(投资公司)、聚鸣投资(投资公司)、进化风暴投资、勤辰投资、银华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华夏久盈(其它)、东方红资管(其它)、鹏华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鑫元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中金资管(其它)、汐泰投资(投资公司)、湘禾投资(投资公司)、人保养老(其它)、长江环保、招商证券资管(资产管理公司)、泓德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华宝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宏利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汇添富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中银资管(其它)、兴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青榕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华商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民生加银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信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财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广发证券(证券公司)、国金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睿远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诺安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广发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嘉实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平安养老(寿险公司)、融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万家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金信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安信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人保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信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钧泽基金、建信养老(其它金融公司)、合远私募基金、诺德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国泰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长信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观富资管(资产管理公司)、浦银安盛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国联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太平养老(寿险公司)、美港资本(投资公司)、中邮证券(证券公司)、鑫焱创投、富国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大成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恒越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交银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东北证券(证券公司)、兴证资管(资产管理公司)、明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寻常投资、上海递归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中欧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申万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胤胜资产(其它)、世域投资(投资公司)、平安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光大资管(资产管理公司)、天弘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荣冰投资、正圆私募、易方达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海富通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泰康基金(其它)、新华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红土创新(其它)、上海懿坤资管(资产管理公司)、民生证券(证券公司)、东吴证券(证券公司)、西部证券(证券公司)、国投瑞银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华安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创金合信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中再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资管(资产管理公司)、农银人寿(寿险公司)、天治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野村资管(资产管理公司)、华富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兴合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国信证券(证券公司)、南土资产(资产管理公司)、中达投资(投资公司)、睿扬投资(投资公司)、伟星资本(其它)、太平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中信建投(证券公司)、长城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国盛证券(证券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远信投资

据统计,近三个月内共有1批机构对聚光科技调研,合计调研的机构家数为14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