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中车:公司2025年经营展望积极,各业务板块稳健发展

2025-04-02 08:42:04
来源
财迅通

财迅通讯,4月2日中国中车发布公告,公司于3月28日接受投资者等机构调研,董事会秘书 王健,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回答了调研机构提出的问题。

中国中车表示,公司对2025年的经营情况展望积极,认为宏观经济长期向好,铁路客运货运景气度维持,清洁能源装备行业上升,为公司双赛道、双集群业务提供支撑。公司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业务布局、市场拓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赋能。铁路装备业务方面,铁路投资保持高强度,预计需求总量稳定,结构可能变化。城轨业务将保持稳定,新造车辆市场有所恢复。新产业业务,特别是清洁能源装备,预计将持续增长。国际业务面临机遇与挑战,公司力争新签订单增长。

关于应收账款,2024年末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但计提坏账准备情况稳定,城轨业务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小,坏账损失可能性低。

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正常有序。老旧内燃机车更新方面,2024年已完成新能源机车销售签约并小批量交付,2025年预计路外机车市场需求上升。

CR450动车组正在试验阶段,具体商业运营时间待定,但设计满足时速400公里线路运营要求。

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小幅增长,战新产业占比增加。预计2025年资本性开支规模与2024年基本持平。

分红方面,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与2023年度基本一致,未来公司将平衡股东分红和公司资金需求。

地方政府化债政策对公司城轨业务总体有利,但效果显现需要时间。

在市值管理方面,公司将持续提升内在价值,加强治理、投资者沟通和回报,考虑有利于股东价值和公司长远发展的措施。

截至发稿,中国中车总市值为1,698.08亿元,市盈率TTM为16.17,每股净资产为5.88元。


投资者活动主要内容详情如下:

1.公司对2025全年的经营情况如何展望?

宏观方面,2025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行业方面,铁路客运货运预计将继续维持景气度,设备更新、降低物流成本等专项行动不断推进,清洁能源装备行业处于持续上升期,对公司的双赛道、双集群业务均形成较好的支撑。

公司将继续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营主线,对外做好业务布局和市场拓展,对内做好科技创新、改革赋能、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做好订单获取和执行,努力保持并提高产品获利能力,力争实现年度经营业绩的稳中有进,保持良好稳定发展态势。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所以没有具体的数字指引,也不构成经营业绩的预测和承诺。以下从业务和市场层面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1)铁路装备业务

2024年,铁路投资保持高强度,铁路客运屡创新高、铁路货运小幅增长,铁路运输行业整体保持高景气度。2025年,国铁集团制定了运营和线路建设计划,全年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分别同比增长4.9%和1.1%,投产新线2600公里。刚刚过去的2025年春运累计客流量同比增长6.1%,其中单日旅客发送量

创春运历史新高,货运日均装车也保持增长。从上述数据看,铁路运输继续保持向好态势,短期对铁路装备的需求构成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老旧内燃机车的强制报废要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专项行动推进,以及国铁集团《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落实,存在进一步带动铁路装备的需求。

具体到2025年的订单,公司和国铁集团、重点行业客户保持对接,各类采购招标在有序准备中。根据目前情况,我们预计需求总量和去年相比保持稳定、但结构可能会有所变化。后续实际需求落地可能也会和全年铁路客运货运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相关性,我们将会保持密切关注。

(2)城轨业务

国内城轨业务经过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通车里程已超过12000公里,车辆保有量约7.5万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转到高质量运营阶段,线路增速放缓,新增车辆相对减少,车辆改造和维修需求增加。

根据各城市线路规划、审批及建设情况预测,2025年新开通城轨线路里程有望达到1000公里,国内城轨整车新造市场较2024年将有所恢复,车辆招标数量将有一定增长。预计公司今年新造车辆新签订单保持增长的可能性较大,车辆交付和2024年保持相当水平。城轨工程可能继续回落。

公司在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发展“产品+”“系统+”的增量业务,订单获取量逐年提升。未来公司将争取更多长寿命周期服务订单、推动中低运量系统解决方案落地,预计未来2-3年公司城轨“产品+”“系统+”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总体看,预计公司城轨业务板块2025年将保持稳定态势。

(3)新产业业务

公司的新产业板块除轨道交通零部件之外,已形成以清洁能源装备为核心业务的重要增长极,主要包括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汽车电驱系统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新材料等业务。2024年公司新产业实现收入863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其中清洁能源装备业务增长较快,新签订单额也取得了较好增长,为2025年该板块的经营业绩奠定了良好基础。

双碳战略背景下,清洁能源转型正在持续推进,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产业

保持快速发展,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公司清洁能源装备业务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总体看,2025年新产业板块中非轨道交通零部件业务收入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4)国际业务

当前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回暖,呈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各国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对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政策支持,都为中车“双赛道双集群”产业“走出去”带来机会。同时,中车拥有品种齐全的产品谱系和全球范围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全系统解决方案,各市场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持续提升。但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区域保护主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也为国际业务的拓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总体看,从新签订单目标上看,公司2025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要在2024年基础上有所增长,但也确实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影响,从2025年国际业务收入实现看,根据在手订单交付情况分析,力争在2024年基础上有所增长,我们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做好项目的执行。

2.请介绍下公司2024年末应收账款总额、计提坏账准备等情况。城轨地铁业务应收账款是否出现逾期情况?是否存在坏账损失的可能?

公司2024年末应收账款净额1108亿元,同比增长4.86%,各业务板块占比、账期、计提坏账准备情况与上期比基本稳定。公司结合2024年末各类应收款项的信息,计提减值准备人民币9.9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

城轨业务因个别业主资金紧张,出现应收账款逾期情况,但涉及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比重很小,且发生实际坏账损失可能性较低。

3.请介绍下公司2025年一季度的经营情况

公司2024年年底签订的动车组、货车等新造订单有一部分在今年一季度陆续生产和交付,其他业务的市场拓展和订单交付也在有序开展。总体而言,公司一季度经营活动正常有序。

4.2024年老旧内燃机车更新订单和交付情况怎么样?2025年的订单预期如何?

2024年完成公司新能源机车销售签约200余台,并实现了小批量交付。2025年,随着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新能源转型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特别是“至2027年底,重点区域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应当全部退出铁路运输市场”相关要求,2025年路外机车市场需求预计将有所上升;国铁集团近期印发了《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老旧机辆装备更新及绿色化替代,预计也将形成对新能源机车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能源机车业务预计将对公司2025年的机车业务形成一定的支撑,公司将积极做好订单跟踪和执行。但由于路外机车市场相对分散,涉及多个行业,且当前各省市落实国家政策的配套措施出台需要一段时间,全年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5.CR450预计何时会投运?CR450运营对线路有什么要求?公司如何展望CR450产生业绩贡献的时点和节奏?

2024年底公司研制的2列CR450样车顺利下线,目前正在北京铁道环线进行型式试验,预计二季度将到正线进行试验和运行考核,验证和优化动车组与轨道线路、接触网供电、行车控制信号等系统的最佳匹配。具体商业运营的时间要根据试验验证的进展而定。

CR450动车组的各项设计参数满足时速400公里线路的运营要求,在更快、更智能、更绿色的基础上向下兼容既有高铁运营线路,可跨线运行。

6.公司2024年度资本开支的总体规模和主要投向?2025年及未来资本性开支趋势?

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100多亿元左右,与2023年相比小幅增长;2024年度资本开支中战新产业的占比增加,体现出公司打造“双赛道双集群”、加强战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预计2025年公司资本性开支规模将与2024年基本持平,一方面是轨交业务的转型升级、数智化智能化建设,另一方面是战新产业的发展。

7.公司今年的分红情况怎么样?未来会进一步提升分红比例吗?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人民币2.1元(含税),分红比例与2023年度基本保持一致。未来公司将平衡好股东分红回报和公司业务发展资金需求,力求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保持分红向上趋势。

8.地方政府化债政策对公司城轨地铁业务有什么影响?

公司重视并认真研究相关政策。一是密切跟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情况,第一时间了解城轨市场项目动态,二是加强与客户的对接,积极争取将公司城轨项目所涉及的应收款项纳入计划。由于相关政策实施到见效有一个过程,总体对公司城轨业务是有利的,但效果显现需要一定时间。

9.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有哪些考虑?

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工作,近期也根据最新的政策修订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制度体系。后续将持续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并通过加强公司治理、做好投资者沟通、提升投资者回报等方式加强市值管理。我们也将认真分析研究市值管理指引中提到的各类工具,对于有利于提升股东价值、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措施会在合适时间加以考虑。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投资者

据统计,近三个月内共有1批机构对中国中车调研,合计调研的机构家数为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