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铂金期货与钯金期货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在“双碳”目标推动与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期货市场已初步构建起以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铂、钯等为核心的新能源金属期货板块,几家期货交易所通过规则优化、品种创新持续提升市场“绿色含量”。从当前政策导向、产业需求与交易所布局来看,南华期货(603093.SH)曹扬慧认为,未来绿色期货品种可能会沿着“新能源产业链延伸、战略资源品补位、循环经济覆盖”几大主线扩容,逐步形成全链条覆盖的绿色期货体系,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
新能源产业链深度延伸:从生产到存储,填补关键空白
南华期货表示,风电、光伏和氢能等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存储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柱。当前已上市的绿色期货品种多聚焦新能源上游原材料,如工业硅、碳酸锂,但更多上中游材料、核心辅材的风险管理工具仍存在空白。随着风电、光伏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各环节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加剧,相关期货品种研发上市需求迫切。
在新能源生产方面,南华期货曹扬慧认为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产业都面临着设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风电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叶片成本占风机总成本的20%-30%,其主要原材料环氧树脂与碳纤维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项目收益,有上市期货品种的需求。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的核心封装材料,占组件成本的15%,对原材料纯碱、石英砂的价格波动极为敏感,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南华期货指出,未来光伏玻璃期货上市后,可与纯碱期货形成上下游联动,帮助光伏玻璃企业实现“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的全流程套保,同时为光伏组件企业提供锁定封装成本的工具,稳定光伏产业链利润分配。再如氢能是“零碳”的终极能源,而绿氢、液氢等成本波动剧烈,国家要发展氢能产业,就要给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的工具。
储能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的关键,当前储能技术中最主要的是锂电。南华期货分析,作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原料,氢氧化锂与碳酸锂共同构成锂电产业链的“双核心原料”,但其价格波动剧烈,且与碳酸锂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氧化锂生产国,具备推出氢氧化锂期货的产业基础,广期所在今年二季度也明确将氢氧化锂纳入新能源金属研发重点,未来可帮助电池企业实现“正极材料全品类套保”。钠电池是与锂电池形成互补的储电技术,但其核心原材料高纯度碳酸钠及铝箔价格波动剧烈,未来也有上市期货品种对冲风险的需求。
战略型绿色品种突破:电力与碳排放权是核心方向
电力是能源转型的核心载体,碳排放权是“双碳”目标下的关键政策工具,两者均属于“影响面广、战略意义大”的绿色品种。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电力市场现货试点已覆盖26个省区,碳市场现货交易量突破20亿吨,为期货品种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华期货表示,电力期货将成为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稳价器”。新能源发电具有“靠天吃饭”的特性,企业面临“出力高时电价低、出力低时电价高”的困境,传统火电企业也因新能源替代面临利用小时数下降风险。南华期货曹扬慧说,电力期货是相关产业的迫切需求,广期所年内多次表示要加快探索电力期货,助力电力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有序并网。
碳排放权是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我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覆盖发电行业2000多家重点企业,年现货交易额近千亿元,但当前碳价受政策调整、履约周期影响波动剧烈,钢铁、水泥等高排放企业也面临碳成本不可控风险。南华期货表示,我国碳市场现货机制已基本成熟,具备推出期货的基础。碳排放权期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锁定碳成本,还能引导资本流向低碳项目,形成反映我国碳减排成本的“中国碳价”,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循环经济领域覆盖:再生资源期货构建“绿色闭环”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与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推进,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等循环经济领域规模快速扩张,但相关企业长期面临“原料来源分散、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南华期货指出,当前我国首个再生金属期货铸造铝合金已上市,未来再生资源期货可沿着“金属-塑料-废纸”的路径扩容,构建资源循环的风险管理闭环。
金属方面,再生铜期货有望成为铜产业“低碳替代”的推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其中再生铜占比达30%,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汽车线束等领域。再生铜原料主要来自废铜,价格受国际废铜供应、原生铜价格联动影响,年度波动幅度较大。当前再生铜现货贸易中,其纯度标准统一性较高,具备期货交割条件。再生铜期货上市后,可帮助再生铜企业锁定废铜采购成本,同时引导原生铜企业增加再生铜使用比例,降低碳排放,促进铜产业低碳转型。
南华期货曹扬慧认为,再生塑料期货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它将成为包装与汽车行业的“减碳工具”。再生塑料广泛应用于快递包装、汽车内饰等,是塑料污染治理的核心方向。但再生塑料原料来源分散,品质差异大,价格受原油、环保政策影响,波动较大。未来再生塑料期货上市后,可与现有LLDPE期货形成“原生-再生”联动,帮助再生塑料企业实现“原料-产品”套保,同时推动下游企业将再生塑料比例纳入采购标准,助力“白色污染”治理与“塑料产业减碳”。
南华期货表示,除上述三大领域外,天气衍生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创新空间,比如温度指数、干旱指数等期货品种,可向“细分场景、多灾种覆盖”方向发展,形成更精准的风险对冲网络,契合“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未来,我国绿色期货市场将呈现“品种扩容加速、功能深度发挥、国际影响力提升”三大趋势。南华期货认为,从品种上,形成“新能源+电力碳品+再生资源+天气衍生品”的全链条体系;从功能上,基差贸易、含权贸易将向绿色产业深度渗透,推动产业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管理风险”;从国际影响力上,未来绿色期货品种有望成为“中国价格”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期货市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创新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绿色期货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资源循环、产业低碳的“核心基础设施”,为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