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蓝思科技(300433.SZ)(06613.HK)董事长周群飞受邀参加了“智见中国·扬帆未来”广发证券2025年全球投资论坛暨精品上市公司闭门交流会,在会上,周群飞发表了《AI时代的端侧硬件革命——蓝思科技的思考与实践》的讲话。
周群飞表示,AI的价值终需硬件落地,供应链的韧性与创新是这场革命的关键。从“一块玻璃”到“AI硬件核心拼图”,蓝思始终以技术与制造实力,架起创新与落地的桥梁。
以下是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行业同仁、资本市场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广发证券的盛情邀请,让我们能在香港资本市场这个重要平台,与大家共同探讨AI时代产业变革的前景。我们既感恩全球资本与产业链对蓝思科技A+H双平台上市的认可,更满怀信心。非常荣幸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当AI从云端走向端侧,一场万亿级的硬件革命已悄然来临!
我们正一起亲历科技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如今千元机可流畅运行AI图像修复,百亿参数大模型能在手机、电脑离线运行,AI正从云端“下沉”到我们手中、家中、车内的各种设备上。
回望科技浪潮,每一次技术革命,最终都要靠硬件落地生根。据权威机构报告显示:支持生成式AI的端侧设备2028年渗透率将超75%,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美元。这不是遥远的蓝图,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非常幸运,我们正处在AI端侧硬件万亿级爆发的临界点上。这背后,是硬件产业从交互形态、性能要求到市场格局的全方位重构。我们坚信,2026年将成为真正的“AI端侧元年”!
今天,我想以蓝思科技的实践为切入口,与大家分享AI端侧硬件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我们迈向全球端侧的战略与思考。
AI对硬件的重塑,从来不是单点升级,而是从交互形态、性能要求到市场格局的系统性革命。
在交互形态上,设备正从“被动工具”升级为“主动智能伙伴”。语音、手势、眼动等多模态融合,让“无感化、实时化”交互成为可能;AI手机将成为普及第一入口。IDC预测2027年中国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1.5亿台,AI眼镜、AI PC将爆发式增长。
在性能要求上,材料与制造正经历“极限突破”。折叠屏UTG前盖玻璃、3D后盖玻璃、各种轻型碳纤、玻纤、汽车超薄夹胶玻璃、AI光波导镜片等新型材料,成为性能升级的核心;高度集成的硬件倒逼制造精度迈向“微米级”,算存一体等技术让能效比提升5-10倍,这对我们的工艺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突破背后,是新材料持续创新和精密加工工艺不断优化,而这正是蓝思深耕三十余年的核心壁垒。
在市场格局上,全品类爆发与“端-边-云”协同成为主流。从AI手机、智能座舱到人形机器人、AI服务器,都离不开硬件供应商的支持,如果算力比喻成一个人的灵魂,硬件就是它的躯体。
AI端侧硬件的爆发,首先给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两大核心赛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而蓝思已在其中提前布局。
在消费电子领域,机遇源于"价值重构"。过去,我们靠一块玻璃占据全球高端手机盖板50%以上的份额;现在,AI端侧的创新让"从部件到整机"的价值链全面升级。通过为Rokid AI眼镜独家整机组装,我们实现从光波导镜片、结构件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交付。通过支付宝碰一碰,我们打通从外观设计、结构开发、导入自有结构件和功能模组,实现整机组装的ODM一站式服务。从"卖部件"到"供整机",消费电子的价值天花板正被我们不断突破。
在汽车电子领域,智能座舱的升级正在催生"体验革命"。过去,汽车玻璃只是"遮风挡雨"的部件;现在,全景天幕、AR投显、智能中控、电致变色功能的融合,让汽车玻璃增加"智能交互载体"功能。目前,蓝思以20.9%的份额稳居全球汽车交互系统领域全球第一,与30多家国内外汽车品牌进行合作;未来,我们的超薄夹胶玻璃将批量供应头部车企,通过镀膜实现隔音、隔热、遮光保护隐私等多种功能;以及切入车载通讯模组和域控制器,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
AI端侧硬件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创新"与"制造硬实力"的融合。蓝思逐渐迈向龙头,源于三大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
第一,研发引领:30年技术积累的跨场景迁移。
创新是蓝思的立身之本--上市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聚焦脆性材料和延展性材料创新。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4.4亿元,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4%以上。
我们不做"单点创新",而是聚焦"材料+工艺+设备"的系统性突破:从消费电子的UTG玻璃和3D玻璃,到液态金属和钛合金精密加工;从AI硬件的光波导镜片、功能模组,到机器人头部和关节模组,再到玻璃硬盘和玻璃基板等,我们已实现AI端侧核心领域的技术全覆盖。
我们能将消费电子的技术积累快速迁移到新赛道。比如将手机玻璃的精密后道加工工艺,在车载玻璃领域快速活用;改进压印、刻蚀工艺,推动光波导镜片良率与产能双提升;在玻璃硬盘基板方面,公司正配合全球领先的机械硬盘客户进行开发,以玻璃基板替代传统铝基板,市场潜力巨大。
这种"技术活用+场景创新"的能力,正是我们不断自我超越的体现。
第二,制造整合:从"材料、零部件到整机"的垂直壁垒。
AI硬件的爆发,考验的是"大规模+高精度"的交付能力--没有千万级产能的稳定输出,没有微米级的品控精度,再先进的设计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无法从云端落地。
蓝思自主研发的行业首条"单片流"玻璃生产线,将原来的200多道工艺缩短到50多道工艺,实现了从上料、喷码、切割、打孔、CNC、抛光、检测、丝印到镀膜的全流程柔性化生产,效率、良率得到大幅提升。
更极致的是我们的"垂直整合"能力:从原材料、模具、刀具、工装夹具到自动化装备,我们实现自研自产;从"部件-模组-整机组装"到ODM,我们打通全产业链。这种"全链条可控"的模式,让我们在成本控制、快速响应上占据绝对优势。今年上半年,面对客户AI眼镜产品一机难求,我们数十天内完成开模、产线搭建,快速为客户实现量产。
第三,生态升级:从"供应商"到"解决方案伙伴"。
现在的蓝思,早已不是单纯的"制造方",而是深度参与客户前端研发的"共创者"。我们的开发团队与客户的硬件核心团队拥有长期默契的合作基础,从前端研发阶段就深度介入,充分发挥公司在研发设计、精益生产及供应链垂直整合方面的优势。我们正积极配合客户,致力于满足未来AI时代对硬件升级和整机组装业务的爆发式需求。
在场景化落地方面,批量交付智元灵犀机器人、支付宝智能终端;在具身智能领域,已进入北美及国内头部机器人供应链,关节模组、灵巧手、结构件实现批量交付,2025年人形机器人预计出货3000台、四足机器狗10000台以上,整机组装规模居行业第一梯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平台之一 。
这种"深度绑定+前端参与"的生态角色,让我们能提前卡位每一个爆发赛道。
基于这样的优势,我们制定了清晰的"三年攻坚计划"。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端侧硬件、多模态融合技术与新型材料工艺,深挖新型技术护城河,聚焦三大核心领域突破,目标只有一个--成为AI端侧硬件领域的制造龙头之一。
在消费电子方面,保持全球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综合解决方案市场领先地位,扩大脆性材料、蓝宝石、陶瓷;AI眼镜方面,公司目标在两年内成为头部客户核心供应商,实现结构件、模组、整机组装。2027年AI眼镜整机组装份额进入全球前列,利用蓝思现有的综合人才、技术布局,确立在光波导领域的全球主力地位,技术布局覆盖当前主流的纳米压印、性能更优的刻蚀工艺以及前沿的碳化硅解决方案。
在汽车电子领域,攻克"全景显示+智能交互"一体化技术,通讯模组及域控制器模组快速导入。2026年超薄夹胶玻璃产能快速增长,实现年供百万量级汽车配套;覆盖国内外主流车企,让超薄夹胶玻璃成为主流配置。2027年进一步提升全球汽车交互系统市占率。
在机器人领域:突破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轻量化技术,建立从软件二次开发到整机组装,精密结构件到功能模组的综合能力;2026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组装规模翻几番,2027年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狗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列。
各位同仁,AI的价值终需硬件落地,供应链的韧性与创新是这场革命的关键。从“一块玻璃”到“AI硬件核心拼图”,蓝思始终以技术与制造实力,架起创新与落地的桥梁。我们诚挚邀请全球伙伴与蓝思携手,共迎AI硬件万亿时代,让AI融入每一个终端、每一个场景,共同筑就AI产业的美好未来!
各位投资者朋友们,感谢你们对蓝思上市十年来的大力支持,无限信任。因为时间有限,今天无法全面的介绍蓝思,我在此真诚欢迎大家前来湖南,参观蓝思产线、了解公司、投资公司、共谋发展。
谢谢大家!